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武汉盛大开幕
2025年4月1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隆重开幕。本次年会由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承办,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协办,是学会两年一次的十分重要的学术盛会。会议荣幸邀请到金振民、刘丛强、胡瑞忠、郑永飞、吴福元、张宏福、李献华、赵国春、谢树成等多位院士出席,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出版单位和生产单位代表近2000人齐聚一堂。开幕式由学会副理事长李献华院士主持。
图1 年会开幕式现场
图2 副理事长李献华院士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学会理事长冯新斌研究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32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众多杰出代表,他们将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学科前沿问题。冯新斌理事长对承办和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向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强调,学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鼓励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地球科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图3 理事长冯新斌研究员致开幕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李建威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揭示地球演化历史、资源能源形成机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建威校长强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承办单位,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在地球科学领域构建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在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他希望学会能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图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李建威教授致欢迎词
开幕式上,日本地球化学学会会长高桥嘉夫教授也通过视频向大会致以诚挚祝贺。他深刻阐述了中日两国在地球化学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指出这种跨国界的学术互动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科研进步,也为全球地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了智慧。高桥嘉夫教授还表达了对未来合作的热切期待,希望双方能够在更多领域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地球科学迈向新的高度。
图5 日本地球化学学会会长高桥嘉夫教授致辞
开幕式还举行了第二十届侯德封奖颁奖仪式。侯德封奖是学会设立的重要奖项,旨在表彰40岁以下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本届颁奖仪式上,共有20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学会名誉理事长胡瑞忠院士代表侯德封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宣读授奖决定和获奖人名单。获奖者代表陈伟研究员发表感言,向评审委员会及所有关心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人士致以诚挚感谢。他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体会,强调了团队协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并表达了对侯德封奖精神传承与发扬的坚定决心,展现了青年科学家的担当与追求。
图6 名誉理事长胡瑞忠院士宣读第二十届侯德封奖授奖决定
图7 第二十届侯德封奖颁奖仪式
图8 获奖代表陈伟研究员发表获奖感言
Acta Geochimica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也在开幕式上顺利进行。学会名誉理事长刘丛强院士宣读了授奖决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后谢国治凭借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荣获该奖项,其指导教师为孙卫东研究员。该论文不仅在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赞誉,更因其创新性和前瞻性,对推动地球化学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展现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与学术潜力。
图9 名誉理事长刘丛强院士宣读Acta Geochimica优秀论文授奖决定
图10 Acta Geochimicaa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大会开幕式还设置有学术报告环节,由副理事长张宏福院士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地球科学的热点问题展开精彩报告。北京大学、学会常务理事张立飞教授发表题为《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非生物成气》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会副理事长王强研究员聚焦《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演化》;浙江大学、学会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夏群科教授探讨《地幔中水的动力学效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会副理事长吴元保教授分享《副矿物的定年与示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雄耀研究员带来《太阳系类地行星水的来源》。
图11 副理事长张宏福院士主持大会报告
图12 北京大学张立飞教授作题为《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非生物成气》的报告
图1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强研究员作题为《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演化》的报告
图14 浙江大学夏群科教授作题为《地幔中水的动力学效应》的报告
图1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元保教授作题为《副矿物的定年与示踪》的报告
图16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雄耀研究员作题为《太阳系类地行星水的来源》的报告
本次学术年会为期三天,围绕34个专题展开近900个口头报告,内容涵盖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行星科学等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地球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大会还精心设置了会前、会间讲座,内容包括汇聚板块边缘岩石地球化学、如何写出高质量科技论文等前沿话题,旨在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学术表达能力。
图17 监事长郑永飞院士主持会前讲座
图1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郑秀娟教授在会间讲座上作报告
本次年会还特别开设了“缅怀我们的导师周新民”专场,以缅怀先辈、传承学术精神;“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人员如何做好科普科教工作”专场聚焦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学术沙龙”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助力其成长与发展;“第六届中日地球化学天体化学论坛”邀请中日两国学者共同探讨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前沿问题,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图19 各分会场报告
本次年会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高端平台,并围绕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行星科学等前沿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从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的最新进展,到地球关键带物质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前沿探索,再到关键矿产成矿作用、找矿预测与勘查实践等重要专题,与会者分享了众多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我国地球科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撰文/蔡佳丽 编辑/黄娇娇)